原來非結構化面談有這些問題?

所謂的非結構化面談指的就是沒有既定的模式、框架和程式,面試官可以隨意向面試者提出問題,而對面試者來說也無固定答題標準的面試形式。

過往研究指出,做出良好的社會判斷通常需要忽略信息並依賴簡單的規則,然而實際上可能不利於準確性,也就是說人類會傾向"簡單的規則"透過人的行為找到固定的模式,如果面試者給出的回答與面試官的印象不一致,則面試官可以動態地重新塑造這種印象,也許會提出後續問題,直到聽到一組確認印象的回答。如果是非結構化面談,面試官可能不會提出否定這些印象的問題,導致損害了最後的判斷。

為了探討面試是否會淡化判斷並使判斷變得更糟,作者在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展開實驗,實驗參與者將預測另外兩名不認識的學生的學期平均績點 (GPA),一個預測帶有傳記式資料 (包含學業分數履歷,… 等)和一次面試,另一個僅帶有傳記式資料 (包含學業分數履歷,… 等)。 結果發現,面試官確實會在面試過程中覺得自己獲得了更多資訊且更了解該面試者,但事實上的數據顯示多一次面試後預測的GPA數字顯著低於單獨使用先前累積 GPA 的有效性。

除了過去大量證據表明非結構化面試不能提供更多有效資訊之外,該研究更是直接提供證據證明它們會損害準確性。

這樣提醒了我們,如果以面試的印象做出判斷可能產生較大的偏差,應該採用更詳盡的資訊,如傳記式資料(包含學業分數履歷,… 等),或者是透過認識對方很久的人所提供的資訊、學術表現紀錄、工作成就紀錄等等,協助判斷以及預測表現。

Ref:Belief in the unstructured interview: The persistence of an illusion